地沟油的危害
发布时间: 2019-11-21    阅读次数:1518

一地沟油的鉴别 所谓的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如回收的食用油、反复使用的炸油等,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癌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食用植物油一般可以通过看、闻、尝、听、问五个方面进行鉴别。一看:看透明度,纯净的植物油呈透明状,劣质油由于掺了杂质透明度会下降;看色泽,纯净油无色,色素溶解于水时才会带色;看沉淀物,纯净的油是没有沉淀物的,而地沟油就会有很多沉淀物,主要成分是杂质。二闻:一般的食用油都有独特的气味,而地沟油会含有臭味。三尝:口感带酸味的油石不合格产品,有焦苦味的油已发生酸败,有异味的油可能是地沟油。四听:取油层底部的油一两滴,点燃后无响声的是合格产品;燃烧时发出杂响的油多为不合格产品。五问:问商家的进货渠道,没进货渠道的或没正规发票的有可能含有地沟油。
1、鲜猪肉 新鲜猪肉皮肤呈乳白色,脂肪洁白且有光泽。肌肉呈均匀红色,表面微干或稍湿,但不粘手,弹性好,指压凹陷立即还原,具有猪肉固有的鲜、香气味
2.病猪肉 先看皮肤和放血程度,凡是皮肤发红、出血或者针点状出血、枕块形出血、丘疹、水泡的都是病猪。病猪一般放血不良,肌肉颜色发暗且呈暗红色,肋骨间血管充满黑蓝色凝血。此外检查猪脊柱的断面和脊髓,如果背部的结缔组织有出血点,骨髓呈暗红色的也可证明是死猪

 食品安全常识

1. 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CS)标识,不能购买三无产品。

2. 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若蛋白质类食品发粘,渍脂类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的气味或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等均不能食用。

3. 不到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减少食物中毒的隐患。

4.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孳生。

5. 少吃油炸、油煎食品

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包括下列类别:

1. 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2. 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3. 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微生物毒素含量超过国家限定标准的;

4. 未经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5. 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等及其制品;

6. 容器包装污秽不洁、严重破损或者运输工具不洁造成污染的;

7. 掺假、掺杂、伪造、影响营养、卫生的;

8. 用非食品原料加工的,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的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的;

9. 超过保质期限的;

10. 为防病等特殊需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专门规定禁止出售的;

11. 含有未经过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添加剂的或者农药残留超过国家规定容许量的;

12. 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1地沟油会导致消化不良:在炼制地沟油的过程中,动植物油经污染后发生酸败、氧化和分解等一系列化学变化,产生对人体有重毒性的物质;砷,就是其中的一种,人一旦使用砷量巨大的地沟油后,会引起消化不良、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
  2地沟油会导致腹泻:地沟油的制作过程注定了它的不卫生,其中含有的大量细菌、真菌等有害微生物一旦到达人的肠道,轻者会引发人们腹泻,重者则会引起人们恶心、呕吐等一系列肠胃疾病
  3地沟油会引发强烈腹痛地沟油中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涤剂,经过地下作坊的露天提炼,根本无法除去细菌和有害化学成分。所有的地沟油都会含铅量严重超标,是个不争的事实,而食用了含铅量超标的地沟油做成的食品,则会引起剧烈腹绞痛、贫血、中毒性肝病等症状。
  4地沟油可导致胃癌、肠癌:令人作呕的炼制过程,是地沟油毒素滋生的原因。地沟油是对从酒店、餐馆收来潲水(泔水、残菜剩饭等)和地沟油进行加工提炼,去除臭味而流到食用油市场的成品油。潲水油中含有黄曲霉素、苯并芘,这两种毒素都是致癌物质,可以导致胃癌、肠癌、肾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
  肛肠专家提醒广大的消费者,一旦在饭店、大排挡或是小摊贩处进食后出现了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到医院进行救治,以免对您的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地址: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大港路1599号

联系电话:0572-3921123 18957262733

传真:0572-2936050

邮政编码:313008

服务号

订阅号

COPYRIGHT© 2023湖州市吴兴区人民医院,湖州市吴兴区妇幼保健院(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保健集团吴兴院区)版权所有 返回旧版

技术支持: 湖州网页设计

浙ICP备120002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502020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