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
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三、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
主要是通过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五、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出现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极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嗜睡、频吐、头痛、颈部僵硬、抽搐,也有的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腹痛、手脚发凉等。如出现这些情况多提示病情较重,可能并发了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病症,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入院就医。
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不是一种新的疾病,它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如儿童可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空气流通。
2、勤晒家里的被褥等用品;
3、饭前、如厕后,以及处理被糞便沾污过的物品后洗手,尤其是喜欢吃手的小孩子。
4、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立即洗手。
5、尽量吃做熟的食物,少吃生冷食品
6、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蓋口鼻,并妥善清理分泌物。
7、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8、少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并注意观察幼儿的体温。
9、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七、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清洗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将衣被阳光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八、学校、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
①、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②、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③、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④、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⑤、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⑥、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⑦、出现患儿时,及时予以居家隔离;患儿增多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用酒精消毒是无效的。消毒工作推荐使用84消毒液,漂白粉等消毒剂。发现保育员、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