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恒定的体温,主要是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机制调节来实现。对于小儿而言,1个月以下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期,皮下脂肪较薄且肌肉不发达,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因哺乳哭闹或环境温度改变等,可引起患儿体温波动。3岁以下婴幼儿因脑的兴奋与抑制系统动态平衡不稳定,易发生烦躁、高热惊厥。3岁以后,发热时的临床症状接近成人,出现头痛,乏力,四肢酸痛。小儿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机体耗氧量加大,过多的水分丧失可致脱水、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呼吸急促。
发烧是一种自卫机制,身体通过提高体温创造了一种让细菌不易繁殖的内环境。不同原因引起的体温偏高不但能杀死入侵的病毒和细菌,还能提高淋巴细胞的代谢功能,使之能更好地应付感染。
目前对于发热是否进行解热还存在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高温可阻断某些病原体的复制和抑制其毒性,使感染的患儿更快恢复健康;更重要的是发热本身是机体的一种调节机制,在炎症反应的过程中通过负生物反馈作用减少细胞因子的活性。也有学者认为小儿高热易发生惊厥、过度消耗等,应积极退热处理,但采取何种退热方法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对于小儿来说,如体温≥38.5 ℃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退热治疗。
我国制定了《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基本规范了小儿高热的合理处理原则。(1)物理降温:≤3个月,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退热,如冷湿敷法、酒精擦浴、温水浴等。(2)退热剂:>3个月,体温≥38.5 ℃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口服等。对严重持续性高热建议采用退热剂交替使用方法。(3)高热时推荐应用退热剂与物理降温联合退热。不推荐安乃近和阿司匹林作为退热药物应用于小儿;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小儿退热;
(一)药物治疗:
WHO规定腋温高于38.5℃以上方应用解热剂,此外可根据患儿是否在发热时有明显不适或痛苦(头痛)。用药时要寻找效果与风险之间适当的平衡点。
1.要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因为反复或大量应用退热药,可抑制机体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削弱机体的抗感染机制,进而使病程延长,导致严重的合并症及混合感染;退热药物也不要联合使用,各种退热药成分不同,但其药理作用基本相同,只要一种足量即有效,没有联合用药的必要。但可以选择两种退热药物,如果体温一直不退时交替使用。
2.小儿常用退热药物
布洛芬混悬液 5~10 mg/kg,每6~8 h可重复1次,24 h不超过4次;
WHO推荐扑热息痛首选,感冒发热,每次10mg/kg,4--6小时可重复,短时使用副作用少,可用于婴幼儿(新生儿禁用),要注意过敏反应、皮疹和虚脱。
尼美舒利:能引起肝损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2011.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禁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
中药:小儿发热多由感冒引起,又多为病毒性感染,以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简单辨证,一般多是风热型感冒,应用银翘散等中药。
(二)物理退热
对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2 h体温又超过39℃时也应采用物理方法降温。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在孩子体温突然超过40℃时应先采用物理方法退热。如果在擦洗的时候患儿身体颤抖的话,不要再擦洗了,将小孩擦干并且等下来观察。颤抖实际上会升高体内的温度--抖动肌肉产生热量。物理退热方法有:
1.温水擦浴:用32℃--35℃温水浸湿毛巾,拧干后操作者用手裹小毛巾,以离心方向在患儿腋下、肢体、腹股沟、窝背部等部位边擦边按摩,大血管处可稍用力。动作轻柔,速度稍快,约擦15min结束。注意不擦胸腹部及脚心,同时注意患儿面色、神志等全身情况,并及时更换温水及干净衣服。
2.冰敷:用小橡胶保温袋装冰,外面套上布袋。夹在患儿双侧腋窝、腹股沟或颈外侧。冰敷1h后结束。注意:禁将冰袋置于患儿枕后、耳廓、阴囊等血液循环较差部位及患儿胸前、腹部及足底。
3.酒精擦浴 浓度约33%酒精,用纱布浸润后反复轻轻擦摩患儿双侧腋窝、窝、腹股沟或颈外侧时间15min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