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哪些常见“春节病”需注意?
发布时间: 2023-01-24    阅读次数:2084

又是一年春节到!在这举家团圆、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刻,难免吃吃喝喝、推杯换盏。需要注意的是,若无节制地享受美酒佳肴,人体消化系统会备受煎熬、不堪重负,引发最常见的“春节病”——消化系统疾病。在此当中,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酒精中毒、急性胃黏膜病变等占了很大比例。

急性胃肠炎

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原因主要是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食入生冷硬及不洁食品、过量饮食刺激性食物等,会造成胃肠功能严重削弱,从而引起胃肠道黏膜急性炎症性改变。

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腹泻、恶心、呕吐、腹痛、伴或不伴发热等。

建议:发病较急,轻者通过卧床休息、适当多饮水、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尽可能减轻胃肠道压力和刺激,或者通过药物治疗等往往都能得到缓解。若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如持续腹痛超过2小时,呕吐超过1天以上,排脓血便,体温超过38.5℃,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排尿次数减少或尿液颜色加深等脱水征象,应及时就医。

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饱餐、酗酒、进食大量油腻食物等是常见诱因,可能会造成胆汁分泌过多而诱发急性胆囊炎。

症状:起病急,典型临床表现为右上腹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可放射到右肩部、后背部,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建议:若出现畏寒、高热等,应及时就诊,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胰腺组织水肿、充血、坏死等炎性损伤,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高脂、高蛋白食物时,会促使胰腺分泌出大量、超出自身承载能力的消化酶。会引起部分胰管发生堵塞,胰液排泄不畅使胰管内压升高,胰腺消化酶不能正常排入十二指肠,就会在腺泡内提前激活,严重腐蚀腺泡以及邻近的组织,由此产生胰腺炎。其中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死亡率高达20%~30%。

症状:餐后出现突发持续不缓解的上腹部或左上腹部剧烈疼痛,并向左腰背部放射,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建议: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严重时可造成死亡。一旦发病,不要耽误,及时就医才是正道。对于平时患有高血脂的人群,更要警惕急性胰腺炎。

急性酒精中毒

春节假期,外出约会和聚餐增多,不加节制地饮酒是引起酒精中毒的直接原因。

症状:兴奋期会出现言语增多、兴奋、容易激动、躁动等表现;平衡失调期会出现行走不稳、语无伦次、恶心、呕吐等表现;昏睡期会出现陷入昏迷状态,无法唤醒等情况,甚至有生命危险。

建议:切忌空腹喝酒、过量饮酒、无度劝酒、道德绑架强行劝酒。服用药物(头孢菌素类、硝咪唑类、解热镇痛类、镇静催眠类等)者要避免饮酒。遇醉酒者应使其侧卧,避免吸入呕吐物而产生呛咳,并尽早送往医院就诊。

急性胃黏膜病变

急性胃黏膜病变是胃黏膜发生不同程度糜烂、浅溃疡和出血为特征的病变。大量饮酒后,酒精可溶解胃黏膜上皮脂蛋白层,或酒精经过血流损害胃腺体的黏液细胞,使胃黏液分泌减少,进而损害胃黏膜屏障,造成急性胃黏膜糜烂、出血。

症状:可表现为呕血、呕咖啡色液体或黑粪,可伴有上腹部不适,灼感、疼痛、恶心、呕吐及反酸等症状。

建议:当出现面色苍白、心慌、乏力、晕厥等症状时,提示出血量可能较大,需要尽快就医。

春节假期结束后的饮食也需注意。除了对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进行调整,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调整饮食习惯,清淡饮食,吃饭细嚼慢咽,减少酒精、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要均衡饮食,三餐定时;

2.将春节增加的体重减回去,少油、少盐、少糖,改变烹饪方式,用蒸、煮、炖、炝、拌、烩等烹调方法,避免炸、煎、爆、烤、熏、涮等烹调方法;

3.多吃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水。调整作息时间,注意休息。适当增加锻炼,控制体重。

 



地址: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大港路1599号

联系电话:0572-3921123 18957262733

传真:0572-2936050

邮政编码:313008

服务号

订阅号

COPYRIGHT© 2023湖州市吴兴区人民医院,湖州市吴兴区妇幼保健院(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保健集团吴兴院区)版权所有 返回旧版

技术支持: 湖州网页设计

浙ICP备120002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502020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