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正是养肝护肝的关键时期
发布时间: 2025-03-10    阅读次数:2510

我国传统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此段论述深刻揭示了春季养生与肝脏健康的紧密联系。
    倘若冬季未能做好精气的潜藏与蓄养,到了春季,人体的生发功能便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各类肝胆方面的问题,像偏头痛、高血压、眼干以及入睡困难等症状都可能相继出现。一年之计在于春,若想平稳度过春季,就必须重视并及时解决肝胆问题。
    那么,如何知晓自己的肝胆是否健康呢?可通过以下三个部位进行初步判断。
其一,看眼睛。当肝气不畅、肝火旺盛时,眼睛往往会出现异常,容易变得干涩。因此,需留意自身眼睛是否有干涩之感,这通常是肝火过旺的一种表现。
其二,看嘴巴。将嘴巴闭拢,感受上下嘴唇之间靠里的部位是干还是湿。若感觉嘴唇内侧发干,一般意味着肝火旺盛,肝气有所浮动。
其三,看虎口。我们手部的虎口,即拇指和食指指根的中间位置,正常情况下呈现粉红色,较为红润。在手掌的反射区中,虎口对应的正是肝区,若此处发青,通常代表肝气不通,是肝火肝郁的体现。
    若肝胆调理不善,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如肝炎、胆囊炎、高血压、高血脂、脑溢血以及脑中风等。
中医理论认为,肝脏功能不佳会给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例如,肝虚之人会出现筋脉拘急、拉伸不开的情况;皮肤干枯可能是肝热所致;肌肤出现斑点或许与肝风有关;面色发青往往表示肝盛;喜好食用酸味则可能是肝不足的表现;头发干枯可能意味着肝脏受到损伤;年纪稍长后出现眼花、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现象,均是肝气衰退的表现。即便是年轻人,若长时间在手机上浏览信息,出现眼干、眼涩、眼疲劳等症状,也与肝气衰退有一定关联。
    既然春季养生应以养肝为重点,那么该如何进行肝胆调理呢?春季不妨时常饮用一碗养肝通神汤,对养护肝胆颇有益处。
养肝通神汤的制作方法如下:
【原料】
黑豆30克、桑寄生15克、当归3 - 5克、去核红枣7 - 9枚、鸡蛋2 - 3个、生姜5片
【做法】
首先,将黑豆、桑寄生、当归、红枣切开后,加入清水浸泡30分钟。接着,放入鸡蛋和生姜,以大火将水烧开,随后转为小火。水开约15分钟后,取出鸡蛋并剥去蛋壳,再将鸡蛋放回锅中继续煮约15分钟。最后,可依据个人口味添加适量红糖进行调味。需注意,黑豆最具补益功效的是豆衣,其具有养血驱风、补肾阴的作用,因此无需将黑豆煮至过于软烂,食用时可选择吃鸡蛋喝汤。
【功效】
桑寄生汲取了桑树的精华,不仅能够滋补肝肾、强健筋骨,还可化解春季的风邪,对肝风晕眩、头疼等症状有一定疗效,能使人身体轻盈、精神舒畅。黑豆与红枣可益肾养血,鸡蛋能轻微补气,所以这款养生甜品对女性尤为适宜。身体虚弱且容易上火的人,可每日煲一碗食用,连续吃上三天,有助于养血养肝,让身体焕发出春季的活力。(桑寄生有安胎之效,孕妇也可食用)
【注意】
若本身存在湿热、痰湿等情况,过量食用补肝血的食物可能会加重体内的湿热或痰湿,反而不利于肝脏健康。例如体型偏胖、舌苔厚腻、大便黏腻的痰湿体质者,更应先采用健脾利湿等方法来间接养肝,可参考以下两个养生方,切勿盲目滋补肝血。
    湖州市吴兴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沈国祥医生表示,春季养肝的关键在于“生”,日常饮食宜多选择性温、具有生发作用且能健脾养肝的药食两用食材。
1. 太子参陈皮大枣茶
取太子参15克,大枣5枚,陈皮3克,一同煎煮后当作茶饮,可起到调养肝脏的作用。
2. 山药扁豆饭
准备粳米100克,扁豆20克,山药50克。加入适量的水,先用大火将水煮沸,再转小火焖熟即可。由于春季容易出现肝气过盛从而影响脾胃功能的情况,所以春季养肝需注重健脾益胃,这款山药扁豆饭的精妙之处便在于此。



地址: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大港路1599号

联系电话:0572-3921123 18957262733

传真:0572-2936050

邮政编码:313008

服务号

订阅号

COPYRIGHT© 2023湖州市吴兴区人民医院,湖州市吴兴区妇幼保健院(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保健集团吴兴院区)版权所有 返回旧版

技术支持: 湖州网页设计

浙ICP备12000299号-2   浙公网安备33050202000052